您的位置 : 五四好书网 > 资讯 是什么小说的主人公 免费阅读

是什么小说的主人公 免费阅读

时间:2024-06-19 15:32:30编辑:翠双

是作者老子经典小说中的主角,书中情节起起落落,扣人心弦,是一部非常好看的职场小说。内容主要讲述这不是一本讲大道理的理论书籍,而是一本实打实的教大家如何实践的指南。本书分为六章,从老子的思想出发,用接地气的语言解释《道德经》中的字句,用生动的比喻讲解《道德经》中的每一个概念,背靠《道德经》中的经典思维框架,用真实的例子告诉大家如何将《道德经》中的概念运用在创业期、高效管理、企业文化建立、品牌价值打造等方面。管理者需要依靠团队去达到目的,而管理首先是技术,其次才是艺术;招培用留更是团队建设的四门功课;而说到人,局限是认知格局,突破认知是首要问题;具备以上这些条件后,一通百通,助力创业实现全胜布局。本书并非传统经典注解,绝无咬文嚼字,而是用平实通俗、接地气儿的文字和具体案例对创业者和管理者进行实实在在的建议、帮助。

《老子教我来创业》 人是什么 免费试读

人是什么

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育之,亭之毒之,养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(第五十一章)

这一章我们讲讲人。

何为人?道生成了人这个精神与躯体对立统一的矛盾体。德,养了人的精神(古时候称之为“心”)。人在情绪大起大落时,血压会产生急剧变化,而心脏对这种变化的感受最明显,古人又不重视解剖学知识,所以他们便误以为“心”是精神的载体。不只是在中国,很多语言都对心赋予了器官以外的意义,英文不是也说“withallmyheart”(全心全意地)吗?到现在,在“心”的诸多含义中,反而是心脏这个器官的含义并不重要了,而表示“精神”的那个含义才是最重要的。德畜之,养的就是心,而决定身的行动的也是心,所以德养的就是身心合一的人的整体了。

物质形成了人的躯体,古时候称之为“身”,与“心”相对。我们在这里,有必要给“身”与“心”这两个关键概念下一个清晰的定义,否则后面讲起来容易一团糨糊。我们在人的“感性能力”上方画一条界线,这条界限以内的,我们称之为心,以外的称之为身,当然,“感性”属于心,它是心与外界沟通的入口,也是心的一切运动的发端。

所谓感性,就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去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,包括视觉、听觉、嗅觉等。这些器官之于人,就好像各种传感器之于手机,例如眼睛就好像摄像头,把外界的图像采集起来,加工成信息传送给处理器,处理器通过程序来处理这些信息,最终形成判断,即要做什么,这也就是“应”。这个由感到应的过程,就是我们熟知的“感应”,所谓“天人感应”原本说的就是人的认知机制发挥作用的这个过程,只不过后来被别有用心之徒给神秘化了。

人脑就是手机处理器的角色,属于硬件,而那些处理信息的程序,就是“心”了,是软件。这个软件从外部获取信息的接口,就叫作“感性”。获取信息之后紧接着的一步,就是把信息分门别类,形成概念,也就是“名”。概念是一切知识的起点,所以我们把形成概念的能力称为狭义的“知性”。当然广义的知性还包括了通过“工具理性”加工,最终产生“知”的一系列过程。

有了概念之后,我们对概念进行分类、聚类、类比,使概念之间形成链接,这种能力叫作“理性”也叫作“逻辑”。由于这种理性主要针对客观世界,实际上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,所以也称为“工具理性”。

与工具理性对应的,是人类进行美与丑、善与恶等价值判断的理性,这种理性被称为“价值理性”。一个人的价值理性是如何形成的?说不清楚,背后是一个混沌系统,这个混沌系统,现在被称为价值观,也就是老子所说的“德”。

除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外,人类还有另外一种判断模式,那就是直接触发欲望、产生情绪、脑子里闪现出一个念头。这条路径很原始,动物也有,我们人对它驾轻就熟。所以绝大多数人感觉不到这是一条路径,反而觉得这就是感性那个点本身,所以他们误把这条线路称作了“感性”。确切地说,这种拍脑袋的线路应该叫作“直觉”,它是一种动物本能,就是“觉”了之后一直到欲、到情、到念,一条线下来中间没有拐弯,所以才叫“直觉”。

以上就是心作为软件的三个模块以及身与心的界定。

回过头来,我们再说一下“势成之”。势指的就是事物依靠力量而随着时间逐渐成长的过程。势成之,就是说人是具有时间维度的,一个人并不仅仅是当前时间节点上的切片,而是一切历史与未来的总和。我们可以把人想象成一条时间轴上面的虫子,出生是头,死亡是尾,从出生到死亡的这一段,便是人。

老子用这四句定义了人。人即是由道生出的心与身对立统一的矛盾体,这个矛盾体具备一切道的特性,它不是静止的,而是运动的,是通过自我否定不断发展的,是量变引起质变的,是与其相关的一切过去以及一切未来的总和。

人最贵重的是什么呢?当然是心。但心里面又包含了欲、情、念;名、理、知;恻、仁、德,这三个维度,就叫它们“道心三维”好了。这三个维度互相垂直,互相作用,其中哪个才是最重要的呢?答案当然是“德”。

我们来做几个思想实验,来证明一下这个观点。首先,德能不能控制“欲、情、念”一线?假如我们和父母都一天没吃饭了,这时候有人给了一碗饭,请问我们会不会像野兽一样去争抢呢?大概率不会对不对?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求生欲,阻止了抢饭吃的念头呢?当然是德。因为我们的德不允许自己同父母抢食,同样父母的德也不允许与我们抢食。最终,大家可能一人吃上一点,虽然都吃不饱,但是都能活下来。这也是人类演化出“价值理性”的原因,因为只有这样,群体才能够利益最大化。

其次,德能不能控制“名、理、知”一线?假如我们和孩子遇到火灾,看着熊熊燃烧的大火,自己心里清楚得很,如果自己一个人跑,应该可以逃出,而如果背着孩子一块,很可能大人孩子一起葬身火海。我们会抛下孩子吗?大概率不会,对不对?宁可共赴黄泉,也不能一人独活。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求生欲,让自己奋不顾身救孩子呢?当然还是德。因为自己的德不允许自己抛弃自己的孩子,那样就算逃了出来,后半辈子也无时无刻不被良心谴责。这也是人类演化出“价值理性”的原因,虽然短期看是一个双输局面,但是我们的牺牲可以感召无数人,每个人能舍己为人一点,整个群体会获得难以想象的收益。

最后,我们用反证法印证一下,如果最重要的是“工具理性”会怎么样?工具理性的特点是,只要假设相同,结论就必然相同。如果人只具有工具理性的话,理论上所有人对同一件事物的判断就是完全一致的。判断一致,行为也就一致,如果所有人的行为都一致了,人与人的区别是什么呢?我之所以为我,正是因为我与他人的判断不同、行为不同,否则我不就是个不能自主的机器人?所有人不都成了同样的机器?

如果最重要的是“直觉”呢?那不就变成一群野兽了吗?只知道吃饱了交配,人挡杀人,佛挡杀佛。以人类的战斗力,失去了社会协作,恐怕分分钟就被“职业野生选手”秒杀了。

综上,正着看反着看,人类最重要的只能是德,也就是价值观,没有之二。

而德是什么?是个混沌系统对不对?混沌系统的特点是什么?无法建立解析模型对不对?任何一个微小的输入变化,都会引起巨大的输出变化,也就是“蝴蝶效应”。所以,德与道类似,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既然无法解析,那么德对于我们来说就是“自然”的,本就是这样,没有为什么。

道生成了人,德畜养了心,心引导着“工具理性”与“直觉”去指挥人。德使人成长,但同时也对人加以规范。德不会任由一个人野蛮生长,它会不断匡正人的行为,最终使之成为对人类社会有用之人。

德庇护人,同时也磨炼人。不得不说,老子对德的描写非常形象。他告诉我们,德不是一个单纯的褒义词,德与仁不同,仁只是单纯地爱人,德可不是。当我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事,就算穷困潦倒,被那些笑贫不笑娼的人看不起,德还可以是我们的避风港,让疲惫的心灵休养生息。但是,一旦我们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,例如拿了不义之财,就算其他人把自己高高捧起,德却会在我们的心中种下一棵毒草,随着时间推移,这棵毒草会越来越大,让我们的良心饱受煎熬。

德畜养人,同时也折腾人。覆,字形中上面是一个扣着的器皿,下面是行和复,指颠倒。没有人的价值观是生下来之后就一成不变的。德在畜养人、使人成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否定,否定再否定,人才能够成长。

读书的时候,我们有没有看不上周围那些埋头苦读的好学生?说人家放着大好青春不去吃喝玩乐,是不是脑子坏了?刚工作的时候,我们是不是看不上小领导,觉得他就会挑些鸡毛蒜皮的小细节,还没有自己有水平?

现在再回头看,会不会后悔当年在学校没有多读几本好书?如果那时候多读几本好书,自己是不是可以早想通一些人生的道理,不用苦苦挣扎、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直到翻开书才恍然大悟,原来自己辛辛苦苦总结的,先贤们早就已经说过了。

当了领导之后,看着下属提交给自己的连格式都不统一的PPT、数都对不上的报表,勉强压抑着心中怒火,让他们回去重做的时候,会不会为自己当初工作上的得过且过而脸红?

一个人看十年前的自己觉得脸红、丢人,这是正常现象,说明我们的德没有放弃自己。它生成了我们,却不拥有我们;它指引我们作为,却不自恃其功;它使我们成长,却不主宰我们。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德,就叫作“玄德”,其实它才是真正的我们。

老子教我来创业

老子教我来创业

作者:老子类型:职场状态:已完结

这不是一本讲大道理的理论书籍,而是一本实打实的教大家如何实践的指南。本书分为六章,从老子的思想出发,用接地气的语言解释《道德经》...

小说详情